两湖一江(湖南、湖北、江西)地区也是用煤省份,很少产煤,但用量不如珠三角、长三角大。
第一个问题:双碳目标是远还是近说清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节奏面对双碳目标。可以说,新能源产业的高速蓬勃发展,将为我们并道进入新能源领域提供有利时机。

陕煤煤炭基础好,近几年智能化产业升级的步伐也很快,未来更加具备承担国家能源保障的骨干实力。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可以说,这不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是必须干、怎么干的问题。从挑战来说,陕煤集中了煤炭和煤炭四大下游产业(化工、钢铁、电力、水泥),虽然我们不断从传统生产走向现代生产,但总体还呈现着传统产业的特征,能源偏煤、产业偏重、排放偏高,对高碳发展的路径依赖惯性较大。其中的绿色,昭示低碳时代必然来临。
对陕煤集团这样一个大型能源综合企业来讲,在可预见的时间里,碳排放将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206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20万亿度,是现在用电总量的2倍多,接近于3倍。随着开采深度与强度增大,出现了大量冲击地压、深部高应力及强采动巷道。
据了解,该项目在中国煤科人、财、物、试验场地等的大力支持下,共有40多位成员参与了项目开发,项目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康红普团队却越挫越勇,在历时8年研发锚杆动静载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过程中,十几版设计方案反复推翻、重建,不厌其烦,几十次讨论力求完善,终于形成了卧式拉扭、斜式弯曲、立式剪切及摆锤冲击复合结构。据了解,煤矿巷道抗冲击预应力支护关键技术的成功研发,在冲击地压、千米深井、强动压等困难巷道中得到成功应用,提高了巷道支护效果与安全度,降低了支护成本,促进了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升了我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水平,引领了矿山岩层控制科技的进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近日,开发历时15年,由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康红普、吴拥政、林健、高富强、姜鹏飞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煤矿巷道抗冲击预应力支护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康红普团队在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上的研究并未止步。

目前,开采深度超过1000m的煤矿有50余座,冲击地压矿井320余座。与此同时,通过不懈的努力与联合攻关,自主研发出高冲击韧性、超高强度、低成本锚杆制造新工艺与新钢材,创新提出中频加超音频感应加热普通钢筋热处理工艺。最深达到1501米,而美国开采深度多为二三百米,澳大利亚也多是四五百米。康红普表示,开采深度越深,地应力越高,井下地质条件越复杂,矿井安全风险也随之提升。
一项研究成果好不好,必须在井下进行实验,而不只是在办公室、实验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甘于奉献的科学家,他们躬耕专业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崛起。与此同时,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每年新掘进巷道总长度高达12000km以上,其中回采巷道占比达到80%,规模世界第一。他感谢国家对科技创新与科技人员的重视:国家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荣誉,使我们倍受鼓舞,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创新自信,激励我们出更多创新成果,为我国实现科技高水平自强自立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博士生导师,康红普对学生的教诲也是要深入一线,打牢基础。15载攻关中国复杂地质条件煤矿巷道支护中国现代化煤矿的建设与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得来不易。

上来的时候,大家都带着安全帽,脸都是黑的,看不出来是项目研究人员还是煤矿工人。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科学技术研究的进步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近年来,康红普所在的中国煤科全面落实1245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出一大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采访过程中,康红普几次强调,此次煤矿巷道抗冲击预应力支护关键技术获得认可,正是取决于团队长期连续不断地攻关研究,取决于研究人员长期深入煤矿一线,取决于他们对解决煤矿支护问题专注、执着的精神。首先要到煤矿井下去了解锚杆支护状态,之后研究锚杆是怎么受力、怎么变形破坏的,然后才能确定合理的锚杆结构、材料及加工工艺。如果巷道支护工艺装备能够实现智能化、无人化,掘进效率将会大幅提高,这对于煤矿高效建设与安全生产是很大的贡献。人物简介:康红普,1965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煤科)科技委主任、首席科学家,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煤矿巷道抗冲击预应力支护关键技术负责人。在锚固与注浆技术相结合方面,我们发明了新型钻锚注一体化锚杆、锚固与注浆材料及配套施工设备,攻克了全长预应力锚固难题,显著提高了锚固效果及抗冲击能力。
从业以来,康红普30年一直专注从事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在领域内研发出一批具有领先性、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成果。该项目开发的锚杆材料与加工工艺攻克了锚杆在冲击载荷下易破断的难题。
他感叹,通常一个技术的研究成功都要经历至少7、8年的研究。随着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他们已经成为年轻人奋斗的新精神力量。
事实上,在11月3日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煤科负责和参与的科技成果共有4项获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煤矿巷道抗冲击预应力支护关键技术是其中之一。项目的开发历时15年,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康红普介绍,团队成员在项目研究期间,一年出差200余天,很多时间与一线工人一同下井。科学家要专注、甘于坐冷板凳绝大多数的科学家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康红普也是如此。康红普表示,相关研究与试验正在进行中,争取在1-2年内获得突破。攻关是需要甘愿坐冷板凳的,要坚持一个方向十几年,不能老是跟风去研究热点,朝三暮四。
在研发煤矿巷道抗冲击预应力支护关键技术的15年间,康红普团队也曾经反复尝试、多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传统支护技术不适应这些困难巷道,导致金属支架损坏、锚杆与锚索破断、顶板垮落,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据康红普介绍,在河南义马矿区,该项技术的应用使得锚杆破断降低98%,巷道围岩变形减小65%,冲击地压影响明显减弱,巷道支护效果显著提高。对于中国煤科的支持与研发团队的付出,康红普表示感谢。
项目成果已在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等10个省区的18个煤矿区得到广泛应用。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中国科技工作者们还将前仆后继,砥砺前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更大进步,更多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也定会不断涌现。
我国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深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制造氢气这种低碳能源,这将使得未来电力需求在当前的基础上继续增长,而随着煤电机组的逐步退出,未来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的占比将逐步提升,在此消彼长之下,煤电的占比将有可能降到10%之下。事实上,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加速发展是推动煤炭转型的一个最好方式,如果可再生能源能够大规模的发展起来,煤炭的退出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一件事! 11月16日,在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与能源基金会共同举办的能源中国加快构建新型低碳电力系统,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论坛上,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战略规划主任傅莎非常认真地表示道。当前,我们国家的电力系统还存在灵活性不够,煤电装机总量偏大等这些问题,尽管十四五已经提出了要严格控制煤电新增产能的要求,但是,现阶段我们国家仍然有很多已经审批完成的煤电项目,而且在有些地方存量的煤电项目中机组还比较年轻,未来这些煤电机组怎么办,如何转型将事关我们双碳目标的落实与执行。
煤炭转型的大方向肯定不会变,我们要坚决执行煤电的供给侧改革傅莎不无认真地阐述道。新型电力系统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这已成为业界专家的共识,傅莎认为煤电的逐步退出,新型电力系统的打造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
另一方面,傅莎着重强调,煤电转型的同时更要重视电力供应安全的问题,在煤电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问题,在转型过程中应该关注产业转弄和社会转型的问题,必须确保煤电转型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傅莎颇为严肃地表示道。在她看来随着双碳目标的落实,煤炭的逐步退出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在煤炭转型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盘活整个存量装机,以满足新增的用电需求,又要严格控制新增煤电装机,减少未来潜在的这些新增资产搁浅的风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未来煤炭转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傅莎表示道。然而,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与实施,大量相关的工作已经落入了实处,这就客观上要求煤电的进一步加速退出。